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而失地的农民面临的四大难题 |
浏览次数:374次 更新时间:2017-08-25 |
一说到拆迁,总有人把“被拆迁人”和“一夜暴富”、“拆二代”等词语联系起来,语气里会有一些嫉妒般的调侃味道。那拆迁真的能使人一夜暴富吗?我们不排除有因此富裕的人,但作为常年承办拆迁纠纷、与当事人一同面临拆迁中不公的京坤律师,我们很明确的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生存在这样的财富神话里。其中最应该被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因拆迁失去土地的农民。拆迁时,他们经历着什么,以及拆迁后,拆迁失地农民又将何去何从?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在承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拆迁失地农民的困境。
失地农民过渡无归属 农民房子被拆迁,土地被征收,接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搬迁或安置补偿才能保障原有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如何安居呢? 目前,对于农民通用的拆迁安置方式有货币补偿和房屋置换。货币补偿就是一次性给农民所有的拆迁补偿费,任其自谋出路。而房屋置换是给农民一套或几套房子和相应的补偿。那实施起来如何呢? 现在的拆迁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说不是先建好安置房,让农民搬好家,再征地拆迁。而是不管农民到哪里居住,先征地拆迁,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往往规定很多的时间内必须搬离,不管你投亲靠友,还是怎么办,拆后再慢慢安置。
失地农民后期生活难 征地前,农民除了种地,可以在院子内,或者房前屋后种些菜、养些鸡,这些活即便年老体弱也能干,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开支,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是没了地,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收入来源减少了,另一方面各项生活开支增加了。 一些地方,农民的拆迁补偿费低,甚至还不够购买安置搬迁房的。就算是补偿费不低,搬进了安置房,再加上装修、添置一些东西之后也就所剩无几了。直接导致农民拆迁过后的生活甚至不如以前。再加上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整个拆迁的弊病愈发凸显出来。京坤认为失地农民在拆迁补偿款明显低于合理范围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合法维权,以维持长久的生活,同时也要跟紧城市化的节奏和社会发展。
安置房屋质量无保障 有些村民觉得,安置房毕竟和城里的小区不同,建的时候可能会偷工减料,房子质量是个问题。在京坤律师承办案件过程中也遇到过农民刚拿到手的新房子就发现裂痕或墙皮脱落的情况,全国各地“楼脆脆”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多反映担心新房质量问题。 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浅想都会发现,原本住了几十年或者几代人的老院子,随着熟悉感瞬间灭失,不仅要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高楼安家,还要担心新家能住多久,会不会有危险。本就被打破的安宁又多了一份只增不减的恐慌。
失地农民医疗、养老大问题 现在农村社保还不完善,农民担心将来的养老问题。在许多地方,失地农民即便是享受了社保,在医疗、低保、养老等服务方面也存在与当地市民“同城”却不“同保”的现象。 比如有些地方,失地农民的医保卡只能在社区使用,而市民可在全市通用。比如低保,有些地方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失地农民的低保受“指标”限制等等。这也让拆迁失地农民在城市边缘生活,极度缺乏生存保障。
京坤律师认为,目前拆迁安置体系过于粗略,这对于被拆迁的农民来说,损失和伤害的很大的。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实际承受能力上,失地农民都很难适应。而拆迁也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在于进一步完善拆迁安置的法律规定,其次失地农民要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生活。
![]() |